文章来源:舒大克
当广告人、品牌人、流量人、战略人、咨询人、MCN……彼此看不起,
广告行业正在上演一场「内耗式瓦解」。
大家看起来都在做广告做营销,但彼此之间几乎完全脱节,各玩各的,甚至互相鄙视。
但广告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「身份危机」。
我最近和几位从4A广告公司出来的老朋友聊天,他们曾经是教科书级别的广告人,如今还在各大4A担任总监。
可聊到小红书、种草、拔草这些词时,他们一脸茫然。更别提理解消费者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消费逻辑了。
而另一边,本土营销咨询公司的人也觉得4A还是在「自嗨」——拍的还是自我感动的广告片,还在关心能不能拿奖,却丝毫不在乎销量涨没涨。
讽刺的是,这些4A大佬也看不上本土咨询公司,觉得他们「土」,那些所谓的「超级符号」,无非是为了迎合了中国企业家急功近利的心态,从而曲解了真正科学的品牌建设方法——甚至说他们是「中国品牌难以走向世界的罪魁祸首」。
至于MCN、流量机构?很多广告人干脆不屑一顾,觉得他们就是「执行机器、流量苦力」——没有审美、没有品牌观、没有策略能力,唯数据论。
但现实是,不少头部MCN机构的年营收,早就超过一线广告公司了;而很多以「品牌战略咨询」自居的公司,本质交付物也就是一句广告语、一个「超级符号」和一张定位图谱——说穿了还是文案、创意、传播的老活。
我自己跟很多不同流派的从业者聊过,能明显感觉到三种极端立场的碰撞和误解:
他们讲的是Big Idea、讲洞察、讲叙事、讲大片、讲世界观,
是从国际广告语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。
他们擅长打动人心、构建感性认知、输出美学表达。经典案例比如Dove“Real Beauty”系列、Nike“Dream Crazier”、Apple“Think Different”,这些都是广告史上最有穿透力的品牌表达。
但问题是,当传播环境变成碎片化内容场,渠道从电视报纸转向短视频与小红书时,这一派的表达方式就显得越来越“高举高打”,与转化脱节。
我认识一位创意总监,至今坚信品牌就是要“永不妥协的视觉标准”,但他从来不看ROI、不碰投放、不聊转化。客户找他们拍片,花几百万,但能不能卖货?不在他们关注范围。
他们反而更看得起的是“戛纳有没有入围”,而不是客户GMV涨了没有。
这派讲“超级符号”“品牌定位”“Slogan锚定”,
看起来更像咨询,但本质是“概念建构”。
他们擅长用一套系统话术包装品牌战略,比如“视觉锤+语言锤”、“词语霸权”、“价值锚定”,比如“消费者心智占位”。
比如华与华的案例,“爱干净,住汉庭”“蜜雪冰城甜蜜蜜”“老人鞋就穿足力健”——典型的超级符号打法。
但问题是,输出完口号、策略、概念之后,具体落地呢?投在哪个平台?内容怎么创作?和电商怎么协同?社交媒体怎么玩?私域怎么玩?
很多时候,这一派并不负责,或者拍拍手说:这些都不重要。
所以创意人觉得他们“只会写口号”;
流量人觉得他们“缺乏实操”;
有些花大钱买了他们的方案的老板也会大呼后悔:“PPT做得好,执行却跟不上。”
这是目前最被资本追捧、也最能“看得见结果”的一派。
他们的KPI就两个字:ROI。
以MCN机构为例,他们研究的是平台逻辑、人设标签、内容转化结构、带货模型,熟悉直播脚本、KOL合作、站内搜索策略。
代表案例很多,比如白牌护肤品牌通过达人矩阵快速起量、淘宝生态下的“冷启品牌”运营模型、抖音上的“人货场”耦合打法——这类团队能快速出单、快速测品、快速复盘。
以前的转化派,确实只把自己当成营销行业的下游。
但是这几年来,随着算法越来越强大,而创意越来越式微——
但思维的改变是很难的,虽然他们不断强调自己为企业提供全案服务,但他们的全案也是基于平台的、流量的全案。因此他们的问题也很明显:只追短期,忽视品牌积累。
一个品牌即使在抖音投出月销百万,但没有品牌资产沉淀,三个月后很可能换一批达人就没人认了。
更不用说审美与表达的“粗暴式”风格:审丑、套路、重复,内容质量堪忧。
所以战略派看不起他们,说他们只会“割流量韭菜”;创意派看不起他们,说他们“没灵魂、没调性”;但企业呢?恰恰就最容易为这个流派花钱。
割裂,已经不止是专业立场不同,而是演变成了根深蒂固的鄙视链:
创意人觉得“你们这些做流量的根本不懂广告的本质”;
流量人觉得“你们那些拍片的能不能先跑出ROI再说”;
战略人觉得“你们都是战术派,没有顶层设计全是白搭”。
每一派都有优点,也都有盲区。问题不是谁不专业,而是——没人能把这三件事整合起来,形成一个系统。
一份是广告公司的广告脚本和事件营销创意;
一份是咨询公司提炼的超级符号;
一份是MCN公司的流量计划和达人排期;
预算分三拨、资源分三块、节奏分三条线,最致命的是:品牌表达也分了三种——甚至互相矛盾。
没有谁帮企业把它们统筹起来。
久而久之,效果越来越差,客户失去耐心,行业失去竞争力。
广告行业的核心问题,不是“创意不行了”,也不是“流量吃掉了一切”,而是:
行业失去了“系统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”的能力。
过去广告公司之所以被信任,是因为它们能从品牌定位到策略规划,从内容制作到渠道投放,打通一条完整链路,成为“企业营销外脑”。
而现在的广告行业,越来越像一个“拼盘组织”:
一家公司只懂其中一段;
一个团队只负责其中一环;
客户还得自己去拼接、去对接、去协调。
真正能在未来脱颖而出的,不是“创意更高级”的人,不是“数据更敏锐”的人,也不是“口号更响亮”的人,
而是能把这三件事统一起来的人和组织:
有创意,能讲好故事、打动人心;
有战略,能看清品牌的长期价值和势能;
有执行,能跑通渠道、懂平台逻辑、能带来真实转化。
想想苹果的营销团队:创意、品牌、产品、投放是一体的;
想想Lululemon等这些年快速增长的品牌,它们都是既有创意主张也有数据闭环;
想想一些优秀的新消费品牌,他们内容团队和投放团队是共创共迭代,而不是割裂的。
这才是真正的“整合型打法”。
我们不能再用“分工明确”的方式去解决“系统性问题”,广告行业需要的是一批“既懂人性、又懂转化、还能建品牌”的整合营销人。